盛夏来临,泳池成了大众避暑健身的首选。但“水质是否达标”始终是悬在泳客心头最大的疑问。本文围绕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,结合2025年7月最新政策及行业动态,为您梳理出一份可随身携带的“泳池安全指南”。

一、为什么要反复提及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?
国家卫健委2024年底发布的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》再次明确:所有对外营业的游泳池必须每日公示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中规定的8项常规指标,违者最高可处3万元罚款。换句话说,看懂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,就是握住了泳池安全的“金钥匙”。
二、2025版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八项关键指标
浑浊度:池水必须清澈见底,限值≤0.5 NTU;肉眼可见的“起雾”即超标。
pH值:7.2–7.8之间;低于7.2腐蚀设备,高于7.8刺激皮肤。
游离性余氯:0.3–1.0 mg/L;太低杀菌不足,太高气味刺鼻。
化合性余氯:<0.4 mg/L;产生“氯臭”并引发咳嗽、流泪。
尿素:≤3.5 mg/L;高于此值提示汗液、尿液污染严重。
菌落总数:≤100 CFU/mL;超标易致腹泻、皮肤病。
总大肠菌群:100 mL不得检出;一旦检出即为重大卫生事故。
氧化还原电位(ORP):≥700 mV;低于700 mV说明消毒能力下降。

三、泳客如何“秒判”泳池是否执行了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?
看公示栏:正规泳池须每2小时更新一次余氯、pH值等实时数据。
看颜色:标准规定“池水无色”,如果发绿、发白或可见漂浮物,可直接投诉。
闻味道:刺鼻“消毒水味”往往是化合氯超标,并非“越浓越安全”。
摸池壁:滑腻感说明细菌生物膜已形成,消毒不到位。
四、经营者如何100%达标?
在线监测:安装带数据远传功能的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在线仪,数据同步至卫监平台,可减少现场抽检频次。
循环周期:高温高峰期将循环周期从6小时缩短至2小时,确保尿素、细菌不累积。
补充新水:每日补水量≥池容的10%,稀释尿素和消毒副产物。

五、2025年新动向
部分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广州)已把“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”中的氰尿酸列为必检项目,室内池限值30 mg/L,室外池100 mg/L,以应对“氯稳定剂”滥用问题。
国际泳联(FINA)正推动将赛事池的浑浊度由0.1 NTU进一步降至0.05 NTU,国内部分新建竞赛池已提前对接该标准。
游泳池水质检测标准从来不是一纸空文,它是泳客的健康盾牌,也是泳池经营者的生命线。下水前花30秒对照本文八项文字指标,安心畅游一整夏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