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 GMP 标准的推动下,层流手术室的设计与建造迈向了更高的水准。相应地,其日常环境管理与检测工作至关重要,且需每日开展,以此确保术前术后的高效、正常运行。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合肥层流手术室检测的日常监测方法:

一、空气监测方法
层流手术室日常采用动态监测方式,平板采样法(落菌沉降法)或采样器法(浮游菌法)为必测项目,用于检测细菌菌落总数。
(一)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
在手术进程中的关键节点,即手术开始、手术进行 2 小时以及手术结束前,需进行 3 - 4 次抽检。具体操作是在每个回风口中部放置 3 个倾斜 30°、直径为 90mm 的培养皿,暴露 30 分钟后,置于 37°C 环境下培养 24 小时。其检测标准为每皿菌落计数平均值应符合特定要求,且单皿最大值不应超出平均值的 3 倍。
(二)动态采样器法
浮游菌菌落检测应在手术的关键环节,如切皮、缝合、连台手术之间以及手术进行 4 小时等时刻,选取不少于 3 个程序来测定细菌菌落总数。不同等级的手术室有着明确的标准:I 级手术室浮游菌菌落数应小于 30cfu/m³;II 级小于 150cfu/m³;III 级小于 450cfu/m³;IV 级小于 500cfu/m³。
(三)其他洁净用房监测
在当天上午 10 时和下午 4 时各进行 1 次检测。于每个回风口中部放置 3 个直径 90mm 培养皿,沉降 0.5 小时后在 37℃下培养 24 小时,其标准与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相同。
(四)采样次数
严格按照出台的洁净手术部医院管理控制规范来执行采样次数,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与有效性。

二、表面染菌密度监测方法
采样时间:涵盖术后 10 分钟之内(针对各类洁净用房,作为静态实测数据)、各手术室手术结束后以及各类洁净用房的上午 10 时。
采样地点: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点,每个房间每种表面不少于 2 个采样点,例如手术台、手术桌、手术灯等关键部位。
采样及检测方法:依据《医院卫生标准》(GB15982 - 1955)进行规范操作,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其标准与回风口动态平板采样法标准一致,从而有效控制表面染菌情况。
三、医护人员手采样
每次抽检人数不少于 3 人,通过对医护人员手部的采样检测,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携带情况,预防手术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。

四、静压差监测方法(单位:帕)
采用仪器测定法:运用液柱式微压计进行测量,该仪器最小刻度可达 2Pa,能够精确测量静压差数值。
人员分工协作:安排一人手持测定胶管并负责复核,另一人操作仪器。具体操作流程如下:
关门操作:将洁净区域内所有的门关闭,并安排专人守护,确保测量环境的稳定性与准确性。
测定步骤:从层流手术室最里层洁净级别最高的房间开始,依次向外测定。凡是相互连通的相邻两室均要进行测定,直至可与室外相通的房间。在待测房间,应有一人手持伸入该房间的胶管,使管口处于 0.8m 高度,管口端面垂直于地面,同时需避开气流方向和涡流区,以获取精准的静压差数据。
检查措施:若静压数值过小,难以判断正负时,可采用线头之类的物品放置在门缝外进行观察辅助判断。
调节手段:如检测发现测出的压差未达到要求,可通过调节风口或阀门开关,然后重新进行测量,直至静压差符合标准要求,从而保障手术室不同区域间的空气流向合理,有效防止污染空气的倒流。
综上所述,层流手术室的检测方法涵盖空气、表面、人员手部以及静压差等多方面,各环节紧密相连、相辅相成。严格执行这些检测方法,能够有力确保层流手术室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,为手术的成功开展和患者的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